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旨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初表述为“四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统称。1954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先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32页)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改提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毛泽东在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发表讲话,提到还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3年1月,周恩来把“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12页),以后就一直沿用。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本世纪内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目标。但因“文化大革命”,这一目标的实施受阻。“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根据对我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新的认识,加入新的内容。邓小平在历史新时期之初就多次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第163页)“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包含着“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两个方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逻辑,具有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它一方面肯定现代化的目标选择,认为实现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中国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重返世界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又扬弃资本主义道路,坚持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因此不能将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划等号,既不能动摇对现代化的追求,也不能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坚持。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反对一切“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潮;必须做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必须实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邓小平理论是指引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次会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