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 teleology 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某种目的所决定的唯心主义学说。在欧洲,古希腊苏格拉底最早提出目的论的思想。他说:“如果心灵是支配者,那么心灵将把一切都支配得最好,并且把每一特殊事物都安排在最好的地位。”(见《柏拉图对话集》)在中国,西汉董仲舒宣扬人间的一切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的,认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共可威者以为容服”(《春秋繁露·服制象》)。目的论与神学关系密切。神学家认为,世界万物被创造并且秩序井然,是神有目的地安排的结果。奥古斯丁宣扬宇宙受“永恒的神的规律支配”;托马斯·阿奎那提出“整个自然和宇宙都听从上帝的摆布”。神学家宣称:神不仅安排了大自然和人,也为人的生存和活动安排了一切,神给人以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还给人安排心灵或灵魂。人的目的来源于神,人的能力也是神给予的。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德国莱布尼茨把他的唯心主义“单子论”与神学目的论统一起来,提出单子发展的“前定和谐”说。沃尔弗继承和发展了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认为整个世界的和谐而有秩序,正是上帝在创世时的有目的的安排。恩格斯在批驳目的论时指出,“根据这种理论,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5页)。在哲学发展史和科学思想史上,目的论与反目的论的斗争一直不断。目的论反对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的决定论原则,把只适用于人类活动的目的范畴推广运用于自然界,将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原则。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对目的论的否定和批判。19世纪中叶,在拉马克进化学说基础上,达尔文创立了生物领域中的进化论,“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575页)。辩证唯物主义主张辩证决定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物质世界自身合乎规律的产物和表现;充分肯定目的范畴在人与自然界的交往、在物质生产劳动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