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 梵 Dhātu 佛教用语。《大毗婆娑论》卷七十一云:“问:何故名界,界是何义?答:种族义是界义;段义、分义、片义、异相义、不相似义、分齐义是界义;种种因义是界义;声论者说驰流故名界;任持故名界;长养故名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云:“问:界义云何?答:一切法种子义,谓依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说名为界,界是因义故。又,能持自相义是界义。又,能持因果性义是界义。……法差别义是界义。”故界的基本含义有两方面:一指层次、部分、要素:如世界分作三部分,称“欲界”、“色界”、“无色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眼、耳、鼻、色、身、意等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是构成人类认识的基本要素,称“十八界”。二指原素、种子:地、水、火、风等四大,是组成世界的基本原素,称“四界”。从上述基本解释出发,因由十八界组成的有情轮转于三界五趣,故称“驰流”;因上述诸界均任持自性,故称“任持”;因诸界均长养他性,故称“长养”;因十八界可摄持一切,故称“能持因果性义”;诸界因任持自性而各有差别,故称“法差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