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生死观
类别 哲学
释义 生死观     view of life and death

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的一种具体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生与死是一切生命产生、存在和消亡的自然过程。但作为社会化了的人,则有一个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在中国古代,杨朱提出“贵己”、“重生”,主张以保全个人的生命为人生理想,认为死亡是“吾生”价值的丧失。庄子视“悦生而恶死”为人生的一大桎梏。认为要获得人生“自由”,就必须超脱死生之变。提出“以死生为一条”,否定生与死的界限,甚至把死亡作为人生自由、幸福的最终实现。魏晋时期的《列子·杨朱》篇提倡“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为人生的唯一目的。认为:“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成为一切腐朽没落阶级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典型表现。在西方,古希腊伊壁鸠鲁强调快乐是人生的目的,认为一切痛苦都在人的感觉之中,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因而死亡对于已死的人并不是痛苦,不必恐惧,而活着的人就应快乐地活着。近代幸福论者费尔巴哈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自我牺牲者同时也可以享受,至少可以在观念中和希望中享受”(《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宗教人生观轻视今生,或视人生为苦海,或曰今生为罪孽,因而竭力压抑生的欲望,提倡禁欲主义,把死后进入天国视为人生的理想。在中国历史上,不少进步的思想家和有识之士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范宣子以为人在世当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价值取向,这样才能死而“不朽”;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荀子言“畏患而不避义死”;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们把人的生死,赋予鲜明的社会、道德意义。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和本阶级的历史使命,在争取民族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并发扬了这种精神,形成了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生死观。认为衡量一个人生和死的价值,不是生命的长短、职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和财富的多寡,而是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毛泽东指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页)只有把个人生命与人民利益和革命事业的需要统一起来,为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去奋斗,去牺牲,才是最值得、最应该、最光荣的。参见“人生观”。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10 8:4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