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要素 elements of productive force 指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等。(1)劳动者。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要素,也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生产力构成中的“物”的要素,它们必须和劳动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2)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者作用和改变自然物形态,使之适合人类需要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它的状况标志着人类同自然作斗争的物质装备水平。劳动资料在历史上的发展形成越来越复杂的结构。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包括:生产工具的系统,马克思称它是“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发动这些劳动工具进行生产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为产品的运输、贮藏和其他目的所必需的辅助性劳动资料,即马克思所谓的“脉管系统”;将以上各种劳动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自控系统和信息传递等等。在劳动资料系统中,生产工具最为重要,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3)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被人类劳动加工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开采中的矿藏,采伐中的原始森林,捕捞中的天然鱼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如磨面粉用的小麦,纺纱用的棉花,炼铁用的矿石等。劳动对象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它对生产工具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劳动对象不同,直接影响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对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科学。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必须渗透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诸实体要素之中,物化为工具,改进劳动对象的质量和扩大其范围,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时,才能变成实体性的生产力要素。它的作用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越来越大。此外,在生产力的构成中,还有生产过程的管理、社会结合和布局、配置等因素。生产力诸要素只是构成生产力的物质前提,并不等于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虽然始终是生产的要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