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 约85—162 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少好学,有志操,一生未仕,隐居著书,对当时社会弊端的各个方面进行抨击。指出当时社会“治本者少,浮食者多”,“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所至,则安能不为非?”(《潜夫论·浮侈》)并指出“今者刺史、守相,率多怠慢,违背法律,废息治令,专情务利,不恤公事”(《三式》)。提出要对社会进行治理。哲学上持以“气”为本的宇宙生成论,认为“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本训》)。用“气”与“道”说明自然现象,认为天、地、人、物都以“气”为本,其变化“莫不气之所为也”(《潜夫论·德化》),气“翻然自化,清浓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本训》)。而人秉承天地之气,具有中和之美,具体表现为礼义。“气”又与“道”相连,而“道之为物也,至神以妙;其为功也,至强以大”(同上)。在鬼神问题上认为“夫鬼神与人殊气异务,非有事故,何奈于我”(《卜列》)。反对汉儒神学家认为“乐”、“诗”等艺术可以“通乎鬼神”的观点。在天人关系上认为“凡人吉凶,以行为主,以命为决。行者,己之质也;命者,天之制也”(《巫列》),承认天命、鬼神,但又以人事为重。对于人的才性问题,反对“以族举德,以位命贤”,认为“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论荣》)。在认识论上,反对“虚论”、“华饰”,主张“名理者必效于实”(《考绩》)。反对当时“名实不相副”的现状,并反对圣人“生知”之说,认为“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赞学》)。较重视理性认识,强调以“心”“明道”、“假(借)道”,提出“愿鉴于道,勿鉴于水”(《遏利》),“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目也”(《赞学》)等论断。历史观上还没有摆脱“五德终始”说,但强调“国以民为基”(《边议》),指出“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班禄》),“国君之所以治治者,公也”(《潜叹》)。主张德政教化,认为“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德化》)。强调德性操行,指斥那些“无德而富贵”者是“盗天”之贼。反对人与人“交利”关系,主张人之交际“未可以富贵骄贫贱”。有《潜夫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