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王安石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王安石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曾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职。仁宗时上《言事书》,要求“变更天下之弊法”,未被采纳。神宗时被召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后任宰相,推行新法。“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实行青苗、农田水利、保甲、募役、方田均税、均输、市易等法,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农业生产。后因受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反对,新政被废除。为提倡“新学”,与其子王雱共同训释《诗》、《书》、《周官》(称《三经新义》)及《字说》。哲学上提出“万物一气也”(《周官新义》),“生物者,气也”(《洪范传》)的命题,认为“气”(包括阴阳冲气)生成“五行”,构成万物。指出“五行”本身是运动变化的,“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同上)。变化的原因是事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同上)。猜测到事物对立矛盾的复杂性。认为对立面相互依存,“无春夏之荣华,无秋冬之凋落”;“轻者必以重为依,躁者必以静为主”(《道德经集注》)。提出事物是循着“相生相继”的新陈代谢的规律发展的,“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字说》)。但又提出使事物“无对”而处于天地之间,即可消解矛盾。认识论上,承认人具有感觉和思维能力,能认识世界,“天下之事,固有可思可为者,则岂可以不通其故哉?”(《致一论》)自然界及其规律也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说:“万物莫不有至理焉,能精其理,则圣人也。”(同上)能认识和精通万物的规律的人便是“圣人”。又说“可视而知,可听而思,自然之义也”(《进字说表》),人身所固有的耳目等感官可以用来认识事物,进行思维活动。强调后天的习得,指出“圣人之所以能大过人者,盖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三圣人》)。“圣人”皆“致精好学”者,可以学而为圣,提出“明则善视,故作哲;聪则善听,故作谋”(《洪范传》),认为善视、善听是聪明的前提。但仍承认有“不听而聪,不视而明,不思而得”(《礼乐论》)的先验认识。在伦理学上,具有功利主义倾向,提出“生与性之相因循,志之与气相为表里”(《礼乐论》)的命题。“以生为性”,人性即人的自然生命。认为“性”是“情”的本体,“情”是“性”的运用,“性情一也”(《性情》)。认为“性”本无善恶,但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其善其恶在于“习”。提出“理财乃所谓义也”(《答曾公立书》),认为理天下之财,以利天下之人即“义”。主张先富后教,认为只有解决以“生养”的“食”、“货”等问题,才能使之“信好德”,达到“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答王深甫书》)。在文学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强调儒家传统美学的文学功能思想,认为“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文也”(《与祖择之书》)。文学要“以适用为本”,“有补于世”,主张以“礼教治政”作为文学的首要内容,以“辞”为形式,但不必“巧且华”,重文学之“真”,轻文学审美特性,认为“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清新”,“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也”(《上邵学士书》)。在评价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上,也“以适用为本”,但不否定形式美的多样性。其美学思想对于北宋的文艺革新,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王文公文集》、《周官新义》(残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中华书局《临川先生文集》新印本和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印的《王文公文集》。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