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子部 梵 Vātsīputrīya 亦称“可住子弟子部”。音译“婆蹉部”、“跋私弗多罗部”、“婆蹉富罗部”。小乘部派之一,属上座部系统。源出于何派无定论,有从说一切有部、从上座部、从正量部、从雪山部、从根本上座部分出等说,甚至有谓它与大众部相对立,从根本分裂时就已产生。犊子部把世界万有分为五大类:过去、现在、未来、无为法、不可说法,称“五藏”。该部与说一切有部相同,认为三世法体实有,但认为诸法并非全都是刹那灭,山、河、草木等色法可暂住,是相继灭,即承认色法独立于心法之外。提出补特伽罗实有的观点,并从受施设(山河大地为有情而施设,无补特伽罗则无可领受)、过去施设(佛在本生故事中说我过去如何,为从时间上将过去、现在、未来连接起来,需有补特伽罗)、灭施设(涅槃应有主体)三个角度论述了应立补特伽罗实有,并主张补特伽罗非离蕴非即蕴,属不可说法。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论。据《大毗婆娑论》卷二,该部还主张随眠与心不相应;涅槃有三类:学、无学、俱非,与一般讲有余依、无余依不同。该派先流行于中印度,后发展到西印度一带。后因从犊子部分出的正量部日益壮大,该派遂渐湮没无闻。两晋时传入中国,据说《三弥底论》即该派著作,对释慧远等人的思想颇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