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素说 phlogiston theory 解释燃烧现象的一种学说。与“氧化说”相对。源于波义耳的“火素说”和炼金术的燃烧性硫的理论,由德国化学家贝歇尔(Johann Joachim Becher, 1635—1682)和他的学生施塔尔(Georg Ernst Stahl, 1660—1734)共同建立。1673年波义耳发现,将铜、锡、铁、铅、银等金属放入密闭的玻璃容器,煅烧后重量均有所增加。他提出容器外的“火微粒”(corpuscles)在煅烧时穿过玻璃容器与容器内的金属相结合而成新的物体,即认为燃烧是物体与“火微粒”化合的过程。1669年,贝歇尔在《土质物理》一书中提出,燃烧是一种分解作用,动植物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成分更简单的物质,而一切物质由气、水、土三要素组成,而“土”有可燃性的油土、流动性的汞土和坚固性的石土(它们分别相当于炼金家所说的硫、汞、盐),燃烧就是释放可燃性油土的过程。1703年,施塔尔重印了贝歇尔的著述,并写了长篇评注,在《化学基础》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燃素说。他从希腊文火焰(phlox)一词中引出了一个新词“燃素”(phlogiston,意即“可燃的”、“易燃的”),用它代替贝歇尔的“油土”和波义耳的“火微粒”。认为一切可燃物都含有细小而活泼的燃素,在通常情况下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化合物,在燃烧时燃素就分解而游离出来,大量游离的燃素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显的火焰。物体包含的燃素越多,就越容易燃烧。燃烧就是物体分解的过程,物体失去燃素以后就剩下灰渣,灰渣吸收燃素以后又还原为可燃物。这种学说用统一的观点研究和解释了各种化学现象特别是火与热作用下的化学现象,阐明了当时积累起来的冶炼过程和化学实验过程的经验事实,使化学摒弃了炼金家关于物体由性质组成的观点,跨过了幼稚的炼金术时期。但是,燃素说不能解释金属燃烧后增重的事实,并以颠倒的方式说明燃烧现象,如把氧化说成是释放燃素,把还原、分解说成是吸入燃素。它带有机械论的色彩,把本身具有质的特殊性和规定性的化学现象只解释为燃素的外部移动,在某些场合不免有些牵强附会。当化学发展到较高阶段,燃素说便陷入了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中,终于在18世纪末为氧化说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