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海森伯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海森伯 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1976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之一。1920年入慕尼黑大学攻读物理学,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4—1927年在哥本哈根随玻尔从事研究工作。1927—1941年任莱比锡大学教授,1941—1945年任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1946—1958年任普朗克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格廷根大学教授。1958年后任慕尼黑大学教授兼普朗克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院院长。1955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25年在玻恩、约尔丹(Pasqual Jordan, 1902—1980)协作下,发表《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论的重新解释》的论文,创立量子力学的一种形式体系——矩阵力学。1927年发表《量子论运动学和力学的直观内容》的论文,提出测不准关系。由于这些成就,获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在铁磁性自发磁化理论研究中提出交换作用解释,在基本粒子研究中提出了核子同位旋的概念、S(散射)矩阵理论、湍流统计理论等。晚年主要从事基本粒子统一场论的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宇宙方程,推导出各种基本粒子的存在和性质。重视物理学哲学问题的探讨,坚持哲学研究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的结合,在科学上和认识论上都突破了经典物理学和机械唯物论的绝对主义框架,强调主体在认识微观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充分肯定观测仪器在认识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抽象思维、数学语言在物理学和哲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对原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作哲学解释时,得出微观客体不可知的结论。认为根据20年代末提出的量子论的解释,“物质、时间和空间本身,不再是像19世纪所教导的那种不依赖于人的固定的实在了”(《跨越界限》)。在后期研究基本粒子统一场论时,其哲学倾向由经验论转向唯理论。主张世界有统一性,但反对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观点,而倾向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无限可分的观点。把理念、形式看得高于物质或物质的存在。宣称“物自体最终是一种数学结构”,“基本粒子最后也还是数学形式”(《物理学与哲学》)。主要著作有《量子论的物理学原理》(1930)、《原子核科学的哲学问题》(1948)、《物理学与哲学》(1958)、《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和社会》、《自然规律与物质结构》(1967)、《跨越界限》(1971)等。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