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论 theory of mobility 一种关于地壳运动和地壳结构的理论。与“固定论”相对。认为地球上部(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不但存在着垂直方向的运动,而且水平方向的运动更大;大陆和大洋在整个地质时期都不是固定不动的,它们彼此之间和各自的内部都存在着动力构造作用。它以地球冷起源说为基础,认为地球由宇宙尘那样的东西聚集而成,放射性物质使地球温度逐渐增高,整个地球略具可塑性,大陆在其表面上发生缓慢漂移,在漂移的过程中大陆产生破裂和重新组合。培根在1620年已注意到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外形轮廓相吻合的现象。以后也有人提到大西洋两岸大陆在地质时期联系的可能性。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E.徐士等人提出南半球各大陆原是一个统一的大陆,他称为冈瓦那大陆。1915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撰成《海陆的起源》一书,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大陆漂移说。由于找不到促使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产生之源,缺乏地壳中产生大规模水平位移的正面证据,该理论曾一度受到冷落。60年代初,美国H.赫斯等人根据海底岩性、地磁异常、磁场反向、大洋中脊和转换断层等资料以及对海底岩石绝对年龄的测定,提出海底扩展说,认为地幔物质以岩浆形式从大洋中脊处涌出,向两侧分流,冷却后形成海洋地壳;同时因地幔物质的不断产生并向两侧扩张,使它在移动到海沟处时又俯冲下沉,回到地幔,熔化于软流层中。60年代中期,加拿大学者J.T.威尔逊等人又提出板块构造说。认为构成岩石圈的板块引起全球性大地构造活动,并由于海底扩张,推动着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作为新的地球观正在有力地推动着地球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这一学说的缺陷是在对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的解释上,其中最流行的解释是地幔物质的对流,但这种对流存在与否还没有获得正面的观测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