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亨斯基 Joseph Maria Bochenski1902—1995 一译“鲍亨斯基”。哲学家、逻辑学家,新托马斯主义代表之一。生于波兰。1926年毕业于波兹南大学经济系。1927年加入多明我会。1931年获瑞士弗里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获罗马天神神学院神学博士学位,留院任教授。1940年参加在意大利登陆的盟军波兰部队,充当“随军司铎”。1945年起任瑞士弗赖堡大学教授。1958年创建弗赖堡大学东欧研究所,并任所长。后又创办《苏联思想研究》杂志和《苏联学》丛刊,担任主编。1955年起多次到美国讲学。哲学上继承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把哲学当作神学的工具。以托马斯主义为理论依据,把存在区分为“现实的存在”与“潜在的存在”。前者指在某种关系中存在的东西,后者则是指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可能如此存在的东西,认为从“潜在的存在”向“现实的存在”过渡就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天主(上帝)是最完满的存在。重新恢复托马斯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思想。竭力调和知识与信仰、宗教和科学的矛盾。认为知识不能脱离经验,必须依靠理性方法才能获得,但对天主的知识只有通过启示和信仰才能得到。理性与信仰并不矛盾,它们都来自于真实的和全知全能的天主。公开而又系统地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敌视社会主义社会和工人革命运动。伦理学上认为道德价值与宗教价值是相通的,道德律的基础在上帝的存在之中。系统研究阐述了西方从古到今的逻辑的发展,为逻辑史研究作出了贡献。主要著作有《苏俄辩证唯物主义》(1950)、《现代欧洲哲学》(1947)、《古代形式逻辑》(1951)、《苏联哲学的教条主义基础》(1959)、《宗教的逻辑》(1965)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