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心论 panpsychism 主张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灵魂(心灵)的哲学学说。认为现实是由许多独立而又互相区别的心灵存在物或精神构成的。它和物活论、泛神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早期希腊哲学家把物质看做能动的,泰勒斯认为万物都充满神,就接近泛心论。亚里士多德由于把神看做物质世界的目的因,从而兼有泛心论和物活论的特征;以后,包括托马斯·阿奎那在内的中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都持这种见解。布鲁诺最早提出明确的泛心论主张,认为实在的基本单位是太一,由于赋有能力和生命,心灵和神同样都是太一,并用有机体来解释宇宙中的无数个世界,认为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生命。认为宇宙及其任一部分都是有心灵的,使物质形成形式的内在能力是世界灵魂,它是世界的普遍形式,是万物的造形本原,它处于物质之中并操纵着物质;世界灵魂的主要能力是普遍智慧,也即普遍的物理的作用因。康帕内拉提出从物质到神有等级的实在,每个等级都有某种范围的知识、能力、爱的特征,体现不同程度的完善性,贯彻万物的是对神的爱,以及与神同一的那种愿望。比利时的赫尔蒙特提出一种单子论,接受瑞士医生帕拉塞尔苏斯等的主张,把自然看做动力学体系,它是按照等级排列的,神指导着整个自然的单子。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由具有心灵能力的单子构成的,这些单子具有不同水平的意识,它在无机界的现实中是沉睡的,在动物中是在做梦,在人中是清醒的,只有上帝是完全有意识的单子,物质是灵魂的异在,或是一种用世俗的、肉体的联系把单子粘在一起的浆糊。歌德接受莱布尼茨的这种单子理论,以说明其对动力学的自然界的看法,认为其中的一切形式都是努力向上的。谢林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组成部分都是有生命的,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指向灵魂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二元论。叔本华采取谢林的观点,认为贯彻这个世界的是搏动的意志,它是一切事物的内在的本性。费希纳认为从外在的观点看万物都是物质的,从内在的观点看万物都是生命和灵魂,以致认为树木也是有感觉和有意识的。洛采提出把实在建立在灵魂的心理绵延的单子论上。冯特的心理学扩展到形而上学,深信在解释实在的本性时,精神的和心理的东西在原初性上比物质的东西占有更重要地位。皮尔斯在其客观唯心主义阶段也倾向泛心论。W.詹姆斯也受到多元的泛心论的强烈吸引,认为人的意识和神性的意识有关,存在一种意识的复合,人的意识是更广泛的意识的组成部分,神是宇宙中“最深思熟虑的力量”,它虽不是人自己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造成人的公正和中庸。怀特海则认为感觉是一个普遍范畴,把基本的领悟关系理解为一种感觉关系,认为最低等级的领悟是盲目的,因为这个范畴并不是普遍的。美国哲学家哈尔茨霍恩制定一种“社会体系”(societism),认为宇宙中每一种东西都有某种程度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