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中国美学史范畴。指艺术法则与方法。《庄子·寓言》提出。“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将文章之法与音乐之律同等看待。西汉扬雄认为文章之法不可乱,提出:“女恶丹华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淈法度也。”(《法言·吾子》)南朝顾恺之首用“骨法”品评人物画,谢赫进一步提出画之“六法”。清石涛提出“立一画之法”(《画语录》)。在诗论上,宋代文人始以“诗法”论诗。姜夔云:“守法度曰诗。”“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白石道人诗说》)他所讲的“诗法”,包括立意、布局、结构、遣词、造句等。明王世贞则把首尾开阖、繁简奇正、抑扬顿挫、长短节奏、点掇关键、金石绮彩等形式技巧视为诗法。在文论上,清桐城派标举“义法”。方苞云:“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其所谓“法”,亦指文章的形式方面。中国古代美学强调艺术不可无法,亦不可有定法。法贵自然。宋董逌云:“书法要得自然。”(《广川书跋》)清石涛认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画语录》)。曹雪芹则提出:“何以为法?万物均宜为法。必也取法自然,方是大法。”(《岫里湖中琐艺》)中国古代美学还强调艺术形式法则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防止以法害意。“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并提出法有“死法”、“活法”之分。“死法”者,拘泥于陈法,墨守成规,“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刘大櫆《论文偶记》)。“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吕本中《夏均文集序》)。为此需将“死法”化为“活法”,“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郑板桥《补遗》)。反映出中国古代美学对待艺术法则的辩证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