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言 唐韩愈用语。“气”指作家创作过程中兴奋的精神状态,“言”指语言文辞与声调。语出《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认为气与言犹如水和水上浮物(如舟船等)的关系。气驾驭言,无气则言不得申;以气为先,则言之抑扬、音之顿挫莫不如意。继承孟子“配义与道”的“养气”说而加以发挥,认为文学创作要有深厚的儒家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激荡于中,形成“气盛”之态势,于是自然外发为文之光彩。“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文章的强烈感情和充沛气势,具体表现为语句的丰约与音调之抑扬,“声气”,来自于平日的思想修养。这一理论,重视文学家的人格锻炼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作品为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形成一种比较接近自然的语言声调和节奏,为作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