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兹利 Monroe Beardsley1915—1985 美国美学家。先后在耶鲁大学、坦普尔大学等校讲授哲学和美学。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持客观论态度,认为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在于依靠它本身的能力提供审美的满足。提出审美经验具有四个特征:注意力、凝聚力、强烈度和完整性。认为艺术作品是由审美特质和非审美特质构成的客体,审美特质依赖于非审美特质而存在。美不是判断艺术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一种审美特质的价值只有在与一些既定的物质搭配时才会存在。这就是审美价值的首要标准。与韦姆塞特一起提出的“意图谬误”说,认为艺术家的意图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无关,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的意义上,而不是去查考作者的意图和个人经验的来源。又提出艺术传达情感的说法所产生的谬误,在于混淆了作品本身和它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区别。意图说和传情说都会使作品本身、作为批评的具体对象趋于消失。艺术创造并不存在于作品的诞生过程,而是存在于观赏者对于作品的经验中。在这种意义上,人人都是艺术家。其美学理论为“新批评”派提供了美学基础,其批评观则体现了在艺术作品与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中强调作品本身的意义的“新批评”派的基本主张,在西方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引起了旷日持久的论战。主要著作有《美学》(1958)、《美学简史:从古希腊到当代》(1966)、《美学探索》(1967)等,此外还有和韦姆塞特(William Wimsatt, 1907— )合写的现代批评理论论文:《意图说的谬误》(1946)和《传情说的谬误》(1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