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欲望
类别 哲学
释义 欲望     desire

社会的人基于一定的需要而产生对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事物的渴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认为欲望和理性、意志一起成为人的灵魂的三部分。柏拉图指出,人的最大需要是关系到生活的谷食、居处、衣服等。伊壁鸠鲁进一步认为,人的最高目的在于寻求现实的感官的快乐和幸福,并将这一点看做人性的满足,但反对放荡和纵欲。中世纪神学普遍鼓吹禁欲主义。资产阶级在其上升时期,抨击禁欲主义,要求人们把目光从“天堂”转向尘世。德国哲学家康德把人分为感性的现象的方面和本体的即作为理性存在的方面。作为现象的人有满足感性欲望的权利,但这只是人的自然本性,受自然必然性和“外在物”的束缚和支配。康德反对法国唯物主义者把感性的物质利益的满足和幸福作为道德标尺,认为自由属于人的理性本质,而自由的实质不在于凭一己私利为所欲为,而在于能用理性支配欲望,遵守道德规范。黑格尔在论述市民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时,把人的要求、欲望看作是最初的动力,是社会“第一个重要环节”。正是人们这种无限的欲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黑格尔还指出,人的需要和欲望最初只展示在主观领域内,是一种主观需求。要使这种主观性变为客观性,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必须通过“外在物”和劳动(活动)。劳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法哲学原理》),劳动对“外在物”进行加工,使其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黑格尔并猜测到人在满足欲望的劳动中,必然同别人发生关系,形成某种联系。这些思想都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费尔巴哈强调人和自然的统一,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的、合理的欲望,并且提出了“我欲故我在”的口号。但是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欲望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归根到底是人们实际生活状况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各种欲望。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欲望,以及不同的实现欲望的方式。欲望表现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个分层次的动态体系。马克思主义谴责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但并不赞成禁欲主义。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4 1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