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竟无 1871—1944 居士。名渐。江西宜黄人。人称“宜黄大师”。早习儒学,后受桂伯华影响而信佛。34岁到南京随杨文会学佛学。后遵杨嘱游日本数月,回国后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师,因病辞职。清宣统二年(1910)又至南京从杨文会研习佛学。杨去世后,承其遗志经营金陵刻经处,自任主编、校勘。又附设佛学研究部。1917年刻成《瑜伽师地论》后五十卷,并为之写序;分唯识法相为二宗,阐明“约观心门建立唯识义,约教相门建立法相义”的宗义纲要。1922年(一说1920)创立支那内学院,讲《唯识抉择谈》。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院众携经板至四川江津建立支那内学院蜀院。一生刻佛典达二千卷。曾设想编印《精刻大藏经》,筹划完毕即逝世。其佛学思想,上继唐代玄奘、窥基诸师遗规,远承印度无著、世亲之学,而直接渊源于杨文会居士,并有所发展。晚年融通般若、华严、涅槃之学,自成一家。生平对法相学特有研究,尝谓“法相、法性是一种学”,“唯识、法相是两种学”。提出“佛教既非宗教亦非哲学”(《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的观点,认为佛教是包罗人生各门原理的独特体系。又大力提倡居士佛教。其学术思想由儒入佛,而后由佛摄儒。主张以佛法为体,孔学为用。著作有《竟无内外学》二十六种、三十余卷。从其学佛者有梁漱溟、熊十力、吕澂、王恩洋、黄忏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