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建 约269—300 西晋哲学家。字坚石。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豪强大族石崇之甥。历官山阳令、尚书郎、冯翊太守。有才华,甚得时誉。擅名北州,时称“渤海赫赫,欧阳坚石”(见《晋书·石苞传》)。因参与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被赵王司马伦所杀。时年三十余。在当时“言意之辩”中,作《言尽意论》,探讨了名实、言意关系,驳斥了流为风尚的“言不尽意”论,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认为世界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们对事物的“言”、“称”而转移,“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并认为“言”、“称”对客观事物的存在不起任何作用,“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还认为客观事物没有固定的自然名称:“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但同时又认为客观事物虽然无待于言,但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语言、概念是不可缺少的,“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信”。人们对于客观的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不通过“名”和“言”便无法分辨和表达;“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辨。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辨物,则鉴识不显。鉴识至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充分肯定了语言、概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并强调“言”是能够精确地“辨其实”、“宣其志”的。还把“物”、“实”和“名”的关系,解释为形与影的关系:“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认为“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语言、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而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最后认为名与实“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吾故以为尽矣”,在理论上批驳了“言不尽意”论。著作仅存《言尽意论》一文,载《艺文类聚》卷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