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 梵 Brāhman 印度哲学用语。原意为祈祷、祭祀,引申为祈祷而得的魔力。后专指宇宙的最高存在、最高本体或最高的神,是一切事物的主宰和生命的根本。“奥义书”常用遮诠(即“不是这个、不是这个”的“遮其所非”)的方法来表达梵。认为梵在本体的意义上既不具有任何属性,也不表现为任何形式,是超越人类感觉经验,不能用逻辑概念或语言来表达的一种绝对的存在。而印度教则常常用表铨的方法来叙述,认为梵的特征是存在(有)、意识(知)和欢乐(喜)的统一。吠檀多哲学对梵、我和物质世界的关系作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商羯罗认为梵可划分为无属性的梵(上梵)和有属性的梵(下梵),有属性的梵是一种相对的、经验的或现象界的存在,神和一切事物都属于这个范畴之内;无属性的梵是一种绝对的、非经验的或自所有性的梵。下梵是主观化了的上梵。当梵通过一种幻力显现为世界和各种事物时,梵也就和幻(Māyā)相通;当“个我”(个体灵魂)摆脱了无明(无知),在解脱中证悟了梵,梵也就具有了“我”的属性,从而与梵合而为一。吠檀多不二论者认为世界是梵的幻现;不一不异论者认为梵和世界、我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着相异的方面;二元论者认为梵和世界、我是两种不同的本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