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谭 约前20—后56 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无神论者。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宿县符离集西北)人。通音律、天文,“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汉成帝时仕为郎。王莽篡汉,为掌乐大夫,更始时为太中大夫,东汉光武时征为待诏,因反对谶纬,几遭处斩,被贬为六安郡丞,道病卒。政治上主张儒家王道,“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后教以礼仪,而威以刑诛,使知好恶去就”(《新论·王霸》)。认为“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同上)。反对谶纬迷信,“谶出《河图》、《洛书》,但有兆朕,而不可知。后人妄复加增依托,称是孔丘,误之甚也”(《启寤》)。认为“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屡次上书光武帝,指斥谶为“奇怪虚诞之事”,非“仁义正道”,只能“欺惑贪邪,诖误人主”。认为对灾异现象,只能“修德、善政、省职、慎行以应之”(《谴非》)。形神观上提出烛火之喻:“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袪蔽》)认为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此说成为后来绘画中形神论的思想渊源。反对神仙长生,“无仙道,好奇者为之”(《辨惑》)。“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指出方术之士所说“人诚能抑嗜欲,阖耳目”就能永不衰老是谬论,说:“彼树无情欲可忍,无耳目可阖,然犹枯槁朽蠹。人虽欲养,何能使不衰?”(《新论·辨惑》)其形神论为以后范缜《神灭论》的先导。认识论上肯定“人抱天地之体,怀纯粹之精,有生之最灵者也”(《正经》)。对认识能力的共性与差别作了分析:“凡人耳目所见,心意所知识,情性所好恶,利害所去就,亦皆同务焉。若材能有大小,智能有深浅,听明有闇照,质行有薄厚,亦则异度焉。”(《言体》)其思想对王充有一定影响。有《新论》,已散佚。清人辑本以严可均《全后汉文》较完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新校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