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柏格森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柏格森 Henri Bergson1859—1941 法国哲学家,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代表之一。1889年获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97—1900)、法兰西学院(1900—1924)教授。1914年当选为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获1928年诺贝尔文学奖。其哲学宗旨是建立一种以直觉为基础的新的“形而上学”,以摆脱近代科学所采用的抽象的、分析的理智的方法,并借助于直觉把握真正的实在,故称为“直觉哲学”。从意识的研究入手,提出“绵延说”。认为以往心理学采用理智的、分析的方法将意识视为观念的联想,其实只是停留于意识的表面,真正深层的意识乃是心理的绵延。认为心理绵延是真正的实在,体验绵延实在的方法是直觉而不是理智。必须抛弃理智的、科学思想的习惯,摆脱因果律和决定论的束缚,转向内心世界,专注于内心绵延的搏动,才能获得接近于真实的自由。又将其唯心主义的绵延说,发展为生命哲学的宇宙观。认为心理绵延是生命冲动在人身上的体现,世界的基础是生命冲动,生命是持续不断的运动、变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流,即生命流。物质世界只是生命运动逆转的产物。还把生命视为一种“超意识”,并把它同上帝联系在一起,断言上帝“就是不断的生命、活动、自由”。以生命哲学为基础,提出创造进化论,否定生物进化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结果,认为生物的进化是以精神性的生命冲动为动力的持续不断的创造过程,把生命哲学与直觉主义结合在一起,强调理智的本质与生命相反,理智受功利目的的支配,只能得到有用的知识,而不能达到实在的真理与内在的生命;理智的方法带有机械的、孤立的特点,只能像摄制电影那样从生命流中截取一些静止的画面。惟有摆脱理智的形式和习惯,诉诸于与生命本能相一致的直觉,才能实现与不断变动的实在的“理智的交融”,把握真正的实在。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动态和静态的对立,即开放社会和封闭社会的对立。前者受动态的道德和宗教的支配,崇尚英雄的创造行动和圣者的神秘经验,后者则强调遵守已有的规范和教条。道德有两种根源,一种以直觉为基础,表现为艺术和哲学的自由创造和圣者的神秘经验,其道德着重于创造精神,是开放的道德。另一种以理智为基础,通向科学的、机械的、静态的理想,强调服从于法律和习俗,强调义务感,是封闭的道德。宗教就其帮助社会巩固传统与习俗而言,是封闭的宗教,但宗教的真正精神是体现在圣者身上的正义、仁爱精神、创造性情感和神秘主义的直觉,是开放的宗教。它鼓舞人的创造精神,使人通向上帝和人类之爱。美学上从直觉论出发,认为艺术是内心直觉体验的表现,表现的是“某种深刻的心灵状态或内心冲突”。人为理性和社会所禁锢,无法打破人与实在之间的帷幕,艺术是打破这层帷幕的途径,使人置身于对象内部,直接与真正的实在相契合。美感暗示感情而不引起感情,在心灵中唤起共鸣就会带上美的性质。艺术家创造了一种能表现生命绵延的知觉,是美的直觉,也是艺术创造的动机。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情感都是“个别化了的情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它是一种用直接感知独特事物并且又伴随着独特情感的独特知觉来直接发现实在。笑的美学意义在于适应社会的功利目的,制裁与社会离心的行为,社会借笑来对机械笨拙的行为加以纠正,使之恢复灵活与生命。认为作家应依据人物的意识之流来描写、塑造人物,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意识流小说”。作为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柏格森对20世纪西方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和伦理思想产生广泛的影响。其著作在20世纪初由梁漱溟、张东荪、张君劢等人翻译介绍到中国,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唯意志论思潮有一定影响。主要著作有《意识的直接材料》(1889,英译本名为《时间和自由意志》)、《笑》(1906)、《创造的进化》(1907)、《心力》(1919)、《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等。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