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说 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现代地学理论之一。20世纪60年代中,在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源于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J. T. Wilson, 1908—1993)的“板块”(plate)概念。1965年,他指出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岛弧-海沟系是三种类型的构造活动带,它们首尾相接、连绵不辍,从一种活动带转换成另一种活动带,形成地壳运动;地壳被这些活动带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板块”。同年,威尔逊和美国的地质学家赫斯(Harry Hammone Hess, 1906—1969)访问剑桥,与马修斯(D. H. Matthews, 1931—1997)、瓦因(F. J. Vine, 1939— )等人讨论了大陆漂移的许多理论问题。1967年,美国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的麦肯齐(D. P. Mackenzie)和帕克(K. L. Parker)首先从球面几何学观点分析了板块运动。与此同时,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W. J. Morgan, 1935— )独立研究了板块旋转运动,并第一次提出一幅全球由20个板块组成的分布图。1967—1968年间,麦肯齐、帕克、摩根和法国人勒比雄(X. Le Pichon)联合撰文,将6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概念与研究成果综合成一个地质思想体系,并命名为“板块构造”或“新全球构造”。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由相对稳定的板块和包围板块的活动带(洋中脊、岛弧、转换断层等)组成;全球被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大板块又分为若干小板块,如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两个小板块,欧亚板块分出东南亚板块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一地带有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挤压褶皱、断裂、岩浆上升和地壳俯冲等;由于地幔对流,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即在洋中脊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俯冲、消失,如此循环运移,演化出丰富多彩的地壳运动,形成全球构造。板块构造说从板块的自然运动、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观点,描绘了板块构造在时间延续、空间展布上的存在形式的演变,提供了一幅地壳运动的辩证图景,发展了地质进化思想。它是大陆漂移说的补充和发展,对地震、火山、褶皱带等全球性大地构造问题和矿床的分布规律,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板块构造说的出现,是当代地学理论的重要成就,标志着地球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大陆内部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