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里舒 Hans Adolf Eduard Driesch1867—1941 德国生物学家、哲学家,新活力论代表。1886年从大学预科毕业后,曾在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和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的指导下研究动物学。18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91—1909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洋生物研究所工作。1909年起任海德尔堡大学、科隆大学、莱比锡大学教授。1922年至1923年来中国讲学。1891年用实验证明海胆卵细胞期的分裂球被人为分离后,每个细胞仍可发育成完整的、体积较小的幼体。1894年发表《有机体发育的分析理论》,首次阐明了他的目的论的胚胎学理论。1899年发表《形态发生过程的定域——活力论发育的证据》,提出生命机体是“协调的潜力均等的系统”的思想。其后发表的《有机体的调节》(1901)、《作为自然的基本要素的“灵魂”》、《自然的概念和自然的判断》(1904),进一步阐明“机器”理论不可能对生命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试图在广泛的自然科学领域中证明生命的“自主性”。1905年发表《活力论的历史和理论》,认为亚里士多德是活力论的先驱,生命有机体的行为区别于人造机器的行为,在于前者是动态的目的论行为,后者是静态的目的论行为;生命机体具有整体与部分的不可分割性和远比物理、化学因果关系复杂的特殊的因果关系。1908年发表《有机体的科学与哲学》,主张有机体中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因素即“隐德来希”并以此来解释生命活动。主要著作还有《秩序理论》(1912)、《作为一种工作的逻辑学》(1913)、《实在论》(1917)、《身与心》(1916)、《知与思》(1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