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 1900—1995 英国生物化学家、科学史家和中国科技史家。原名约瑟夫·尼达姆(Joseph Needham),取汉名李约瑟, 字丹耀, 号十宿道人、 胜冗子。1918—1922年, 在剑桥大学冈维尔-凯厄斯学院攻读生物化学专业。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又获科学博士学位。1924—1942年,留校任教师和研究员。1942—1946年,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1946—1948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1948年后,在冈维尔-凯厄斯学院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1966年起任该学院院长,直到1977年退休。1968年,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上获乔治·萨顿奖章。1974—1977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史分会主席。后任剑桥大学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长。考察中西科技交流及相互影响,充分肯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强调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并捍卫了中国人的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优先权。提出“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而近代科学技术不能在中国产生而出现在西欧?并从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方面考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差异,试图解答这一难题。指出世界性的现代科学体现了全人类可以相互交流的通用语言,过去各文明的科学支流已流归现代科学的大海;科学的统一趋势已经预兆人类将要聚为一体的政治上的统一。在李约瑟影响下,中国科学技术史在国际上已成为一门“显学”,先后举行了6届国际中国科技史大会,促进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主要著作有《科学、宗教与现实》(1925)、《近代科学的背景》(1935)、《古代中国与社会》(1947)、《中国科学技术史》(7卷34册,已问世5卷,1954— )、《中国对西方科学进步的重要性》(1977)、《传统中国的科学》(1981)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