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筌 唐道教学者。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居嵩山少室,好神仙之道。开元中,曾任节度副使、刺史等职。主张改革政治,任贤使能,明法审令。后为李林甫所排挤,入名山访道,不知所终。传其在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黄帝阴符经》,一说为其托名伪作,对道教思想影响很大。哲学上,认为:“天地则阴阳之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并认为阴阳、五行构成七气而产天地万物,“言天地万物,胎、卵、温、化、百谷草木。悉承此七气而生长”(《阴符经疏》)。提出“使人用心观执五气(五行之气)而行,睹逆顺而不差,合天机而不失,则宇宙在乎掌中,万物生乎身上。如此则吉无不利,与道同游”(同上),认为人了解阴阳五行运行的规律,并掌握(用心观执五气而行)的客观律,可免于贼害,反对阴阳灾异的观点和择日卜筮等迷信活动。强调社会人事的努力:“君臣道德,政理淳和,安抚黎人,转祸为福”;“君怀廉静,臣效忠贞”,这样即使天地灾异,也会“兆人康乐,寰宇宁泰”(同上)。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提出“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乎智”(《太白阴经·人无勇怯》)、“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乃可富强”(《太白阴经·国有富强》)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并试图区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盖兵者凶器,战者危事。阴谋逆德,好用凶器,非道德忠信不能以兵定天下之灾,除兆民之害也”(《太白阴经·善师》)。有《太白阴经》、《阴符经疏》、《阴符经注》(亦疑后人伪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