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 1611—约1679 明清之际戏曲作家。本名仙侣,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谪凡,号笠翁。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人。屡应乡试不第,曾为金华同知幕宾,后移家杭州、金陵。除戏曲创作外,还从事诗、词、杂著编选。美学思想上,以“新奇”为尚,认为“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闲情偶寄·脱窠臼》)。反对“盗袭窠臼”,“徒作效颦之妇”,要求“陈言务去”。提出戏曲创作构思中先要“立主脑”,主脑“即作者立言之本意”(《闲情偶寄·立主脑》),一本戏中有无数人物情节,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同上)提出“凡作传奇,只当乘于耳目之前,不当索诸闻见之外”(《闲情偶寄·戒荒唐》),“世间奇事无多,常事为多,物理易尽,人情难尽”,平易可久,怪诞不传,要求从家常日用之事中发掘题材,挖出新意。还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闲情偶寄·审虚实》)“非特事迹可以幻生,并其人之姓名亦可以凭空捏造;是谓虚则虚到底也。”(同上)涉及艺术虚构加工,艺术集中概括和典型化问题。认为传奇要能吸引人,需有“机趣”,“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闲情偶寄·重机趣》)。强调戏剧应雅俗共赏,“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但也反对“一味显浅”,“日流粗俗”。有《闲情偶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