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 personal individual and accidental individual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语。用以表示“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交替出现的两种形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有个性的个人是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相适应时现实的个人的表现形式;偶然的个人是交往形式成为生产力桎梏时现实个人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辩证发展过程,在个人与其生活条件的历史关系上,反映和体现为“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的历史交替。当交往形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生产力表现为个人的自主活动,交往形式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此时,“个人之间进行交往的条件是与他们的个性相适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他们说来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个人把他们的交往条件看成是自己个人活动的有机的、自主的条件,从而表现为“有个性的个人”。随着人的自主力量的必然发展,即生产力必然的进一步发达,人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原先的存在状态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从而感到与这种状态相适应的交往条件是一种偶然的桎梏。此时个人表现为“偶然的个人”,他们把先前时代留存给他们的生活条件看做无机的、偶然的条件,力图予以打破。人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他们的个性是由非常明确的阶级关系所规定的。人们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天国内活动,个性受到阶级性的压抑与支配。只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出现,才出现了有个性的个人与阶级的个人的差别。出现了个性发展的自由。因此个人在资产阶级统治下,设想自己比先前的人类更自由些。但是这种自由发展是建立在个人生活条件偶然性的基础上的,不过是在一定条件无阻碍地利用偶然性的权利。实质上他们更不自由,因为这是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他们的自由活动使他们更加屈从于物的力量,他们更加受到异己的社会力量的统治,无法实现自主活动。然而,在这种事实上的不自由中却蕴含着变革交往形式的动力。人们终要创造新的交往形式使之适应更加进步的自主活动类型,从而从“偶然的个人”转变为新的“有个性的个人”。这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共同支配他们的社会生产能力基础上的共产主义自由个性的实现。马克思强调,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的差别,而是历史的差别,它由历史所形成,也要由历史本身的行动来解决。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