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1811—1872 清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进士。自幼熟读孔孟经书,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吏部侍郎。清咸丰二年(1852)起奉命帮办团练,后又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同治四年(1865)奉命督办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同治九年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调任两江总督。在镇压农民革命运动中,力主“购买外洋舰炮”,模仿“试造”,并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成为洋务派首领。曾从倭仁、唐鉴讲习程朱理学,同时又接受思孟学派和陆王心学的某些观点,为清末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宣扬“礼治”,认为“舍礼无所谓政事”,也“无所谓道德”。学术上尊孔孟而不摒弃诸子;“一宗宋儒,不废汉学”,“兼取二者之长”。认为“诚”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及其变化的根源,“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复贺耦耕中丞》)。宣扬天命论,认为“理与气相丽,而命实宰乎赋畀之始”,“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顺性命之理论》)。而“富贵功名,悉有命定”。认识论上主张“学者何?复性而已矣。所以学者何?格物诚意而已矣”(《答刘孟容书》)。还宣扬:“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与之向利。”(《原才》)提倡“雄奇瑰伟,切实致用”的为文风格,并主张以此改造、充实桐城派“义理、考据、词章”之学。美学上提倡“慎择”以划定审美范围。以文、周、孔、孟为典范,认为只要“师其一人,读其一书,终身受用,不能有尽”(《圣哲画像记》)。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被作为崇拜的精神偶像,其书也被当作“经典”。有《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未刊信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