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192—232 三国魏文学家。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之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早年以才学为曹操所宠,欲立为太子。丕称帝后,备受猜忌;及曹叡继位,仍不能施展怀抱,遂郁闷而终。擅长五言诗及抒情小赋,情感真切,词采华茂,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美学思想上,以直抒胸臆,表现强烈的感情为美,体现了汉末儒学衰颓、个性比较解放时期的审美情趣。又说:“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与杨德祖书》)认为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趣味存在差别,甚至存在与一般人的美丑认识相违异、以丑为美的情况。重视文学艺术批评,认为“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同上),须有高度的文艺修养、擅长于文艺创作者,方可从事批评。政治上主张“事君贵于兴国”、“仁君不能蓄无用之臣”(《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反对神仙不死说,有鲜明的无神论色彩。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