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斯纳 Helmuth Plessnet1892—? 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现象学和哲学人类学代表人物之一。先后在弗赖堡、海德尔堡和柏林等大学就读,1916年获埃尔兰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6—1934年任科隆大学教授。1933年纳粹执政后于次年被迫移居荷兰格罗宁根,于1934—1942年任格罗宁根大学教授,荷兰被占领期间,一度被纳粹驱逐出境。1946—1951年回格罗宁根大学重新担任教授。1951年回国任格廷根大学教授。晚年在该校获荣誉教授称号。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动物生物学、表情心理学、现象学、美学、哲学史、政治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等,但中心是哲学人类学。一方面坚持舍勒所开创的把经验描述和哲学思辨结合起来对人理解的原则,并具体发展为现象学和释义学相结合的方法论。现象学提供了科学和哲学沟通的桥梁;而释义学则提供了从人的某一特征(现象)出发阐述完整人的手段。另一方面,从这一具体方法出发,创立了以人的心理失常态为基本结构的心理哲学人类学。人以心理失常态为中介,沟通人的生物性和精神性,人以心理失常态为手段平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以心理失常态为标志在自然、社会、历史中处于特殊地位,从而形成完整的人。主要著作有《有机体和人的阶段》(1928)、《笑和哭——人类行为界限的研究》(1941)、《在哲学与社会之间》(1959)、《哲学人类学》(1970)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