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 stellar system 旧称“宇宙岛”。即“恒星系”。由大量相对位置比较集中的恒星以及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等组成的天体系统。星系所包含的恒星数目可从几十亿颗至几千亿颗,占据的空间约几千光年至几十亿光年,星系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09~1011倍。太阳所在的星系称为银河系。17世纪,人们利用望远镜观测到云雾状的天体,即星云。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提出,星云是像银河系一样由恒星组成的天体系统,1786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 1738—1822)从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Charles Messier, 1730—1817)所编制的星云表中,选出29个星云进行观测,发现这些星云的边缘上都能分辨出一颗颗恒星。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2.5米反射望远镜,在仙女座大星云、三角座旋涡星云和人马座星云中找到了造父变星,并根据这种变星的周光关系测出这三个星云的距离,确定它们是银河系以外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之后,人们测定了更多河外星系的距离。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伴星系,它们的距离分别是十六万光年和十九万光年。20世纪80年代,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十亿个。星系的形态和结构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统计表明,椭圆星系质量较大,旋涡星系次之,不规则星系较小。30年代,人们曾把星系形态的序列作为演化的序列。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星系的形态和结构主要取决于形成时的初始条件。星系的发现,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深了一步,了解到更高一级的宇宙层次,为以后认识星系团、总星系和宇宙学问题开拓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