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语言学派 ordinary language school 分析哲学的一个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英国形成。首先由维特根斯坦在摩尔思想影响下奠定其基础,后由威斯顿姆继承并加以发展。因其主要成员包括赖尔、J.L.奥斯丁、斯特劳森、汉普希尔(Stuart Hampshire, 1914— )、厄姆森、沃诺克(Geoffrey J.Warnock, 1923— )、黑尔和普赖尔(Arthur Prior)等。他们都在剑桥大学或牛津大学任教,故也称“剑桥-牛津学派”或“牛津学派”。该派认为哲学的方法是分析自然语言的日常用法。日常语言哲学后传入美国,主要代表有W.塞拉斯、齐硕姆和塞尔等人。斯特劳森和美国日常语言学派,还把符号逻辑(哲学逻辑)运用于自然语言分析,即借助于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研究语言和推理等问题,但并不把形式的系统化看做整个哲学的目标,也不想创建理想的人工语言系统。这一观点反映了该派试图调和并统一日常(自然)语言哲学和人工语言哲学的意向。参见“日常语言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