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无政府主义
类别 哲学
释义 无政府主义     anarchism

亦译“安其那主义”。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源出法文anarchisme。其特点是: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威;否定一切国家政权和任何政治组织,主张“无政府”的社会,采取盲动的策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和俄国的巴枯宁、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一词首见于蒲鲁东的《什么是财产?》(1840—1841)一书。施蒂纳和蒲鲁东提出了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原则。1845年,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宣扬“自我意识”是唯一的实体,是唯一的创造力。国家、财产、道德、宗教以至整个世界及其历史都是“我”的产物,声称“我把一切都归于我”。1846年,蒲鲁东在《什么是财产?或关于法和权力的原理的研究》一书中提出,摆脱资本主义的办法,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而是保护小生产者的私有制。认为通过独立的小生产者自愿的协议即“社会契约”,可以形成这种社会制度,使国家失去存在的必要而导致消亡。巴枯宁使无政府主义成为一种政治思潮,他在《神和国家》一书中,认为宗教和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的迷误;国家同“人类的正义”是相抵触的,它是社会罪恶(经济不平等、剥削、资本)的根源,主张为反对一切形式的权威而斗争,并立即消灭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揭露了施蒂纳、蒲鲁东等人无政府主义思想的错误和在政治上的危害。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对巴枯宁派的无政府主义观点和策略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在1872年召开的“海牙会议”上将巴枯宁等开除出国际工人协会。巴黎公社以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威信不断增长,但有些无政府主义者又出现了“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主要代表有俄国的克鲁泡特金等人。1906年,他在《争取面包》一文中,主张废除一切国家,建立“无政府”的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还出现了无政府工团主义,把工会(工团)看作是工人联合的唯一形式,否认建立政党的必要性,分裂了工人运动。列宁指出:“无政府主义在产生以来的35—40年中(从巴枯宁和1866年国际代表大会算起是这样。从施蒂纳算起,那还要早很多年)除了讲一些反对剥削的空话以外,再没有提供任何东西。……(α)不懂得剥削的根源;(β)不懂得社会在向社会主义发展;(γ)不懂得阶级斗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创造力量。”又说:“无政府主义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无政府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列宁全集》第5卷第338页)辛亥革命前后,西欧的无政府主义思潮通过留日、留法学生介绍到中国来,在知识分子,特别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得到传播。从1905年到1908年间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三种流派:(1)无政府主义行动派。其特点是鼓吹和实行个人恐怖活动。主要代表有吴樾、汪精卫、徐锡麟等。吴樾写的《暗杀时代》是这一派的代表作。(2)无政府主义虚无派或取消派。主要代表是留法学生李石曾、吴稚晖等。这一派办有刊物《新世纪》,宣传无政府主义。(3)无政府主义的绝对平等派。主要代表为留日学生刘师培、张继等人。他们在理论上主张权力和财产均衡的“人类均力说”,并把西方无政府主义与中国古代老、庄等人的思想结合起来。这一派以《天义报》(半月刊)为宣传阵地。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7 12: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