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 梵 Asa sk ta 亦称“无为法”。佛教用语。指一切超越因缘关系、永无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与“有为”相对。最初指超越了三界的绝对理想境界,亦即涅槃。部派佛教时各派对此观点不同。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认为有九种无为:(1)择灭无为,指通过智慧的简择力而达到的寂灭无为,亦即涅槃。(2)非择灭无为,指不是由智慧力简择,而是因缺乏“生缘”,永留在未来位而未能转入现在位的诸法。(3)虚空无为,指无边无际、永不变易、无任何质碍的绝对空间。(4)空无边处。(5)识无边处。(6)无所有处。(7)非想非非想处。即四无色定,参见“定”。(8)缘起支柱,指十二因缘之理。(9)圣道支性,指八正道之理。化地部也认为有九种无为,但以“不动无为”、“善法无为”、“不善法无为”、“无记法无为”四种无为来取代大众部等主张的九种无为中的四无色定,说一切有部主张有三种无为:(1)择灭无为;(2)非择灭无为;(3)虚空无为。大乘瑜伽行派则主张有六种无为:(1)虚空无为,指真如离开各种障碍,犹如虚空。(2)择灭无为,指由无漏智的简择作用,灭除烦恼,证得真如,亦即涅槃。(3)非择灭无为,主要指无待于人的智慧而自性清净的真如。(4)不动无为。(5)想受灭无为。(6)真如无为。亦有将“真如无为”又分成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从而成为八种无为的。说一切有部认为无为法有体,而经量部、瑜伽行派认为无为法无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