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近代解释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曾在巴比城神学院与哈雷大学就读。1804年起先后在哈雷大学与柏林大学任神学教授。哲学上认为人文科学研究主要由辩证法、物理学、伦理学三大部分组成。认识论上受康德哲学影响,力图探讨人对事物正确理解和有效解释的可能性的普遍条件。认为由于时间的距离,使古典解释学有了认识论的意义。认为宗教是人的内心的感觉,是绝对依赖于神的感情。虽然信仰与行为都由宗教流露出来,但宗教既不完全是教义,也不完全是行为规范,而是人绝对依赖于神的感情,人通过认识变动不居的世界就可以知道有一个把变动不居的世界统一起来的上帝。宗教的目的在于把有限的人与无限的上帝结合起来。美学上认为美学是广义伦理学的一个方面。主要研究艺术活动。认为艺术只表现个别意识的真实,真正的艺术品是“内心的意象”(das inner Bild),从艺术中不会得出知识。艺术是自由创造力的活动,不能把艺术同感性意识(快感和痛感)及宗教混淆起来。艺术活动与梦的状态极为相似,艺术家在睁眼梦中创造出很多意象,其中力量强大的意象成为艺术作品;艺术与梦的区别仅仅在于梦不需要技巧。艺术的实质是不涉及实践的和道德的效果,评判一件艺术品的标准是其艺术的完善与否。把解释学理论运用于艺术阐释问题,认为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根植于作品产生时的具体环境和关联中,对艺术作品的有效理解和解释,应掌握“解释学的循环”原则,通过重建作品诞生时的历史环境与具体关联来实现。其美学学说长期被人忽视,但克罗齐则给予很高的评价,对精神分析学、解释学美学有重要启发。主要著作有《论宗教》(1799)、《以前伦理理论批判纲要》(1803)、《美学讲座》(1842)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