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neo-behaviorist psychology 现代西方在早期行为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理论和学派。20世纪30年代产生。主要代表人物为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 1886—1959)、赫尔(Clark Leonard Hull, 1884—1952)、斯金纳等。托尔曼在他的代表作《动物和人的有目的的行为》(1932)中,提出以认知-目的为特征的整体行为论,改S -R公式为B=f(S .A)公式(B是行为变量,f是中介变量,S是情境变量,A是前提变量,如遗传、年龄、过去的经验等)。伍德沃思(Robert Sessions Woodworth, 1869—1962)将上述公式改为S -O -R,更突出了中介变量的作用。赫尔将数理方法及假设-演绎系统引进心理学研究,并努力使心理学名词和概念数理化。斯金纳提出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包括习得律、抑制消退律等。提出与托尔曼类似的R=f(S .A)公式(R为反应),进一步发展了赫尔的认知学习理论和桑代克的迷箱实验(斯金纳箱),他设计的一种机器教学的教学机,对美国教育有相当影响。新行为主义者理论的共同特征是:坚持客观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刺激-反应(S -R)”的基本公式;修改S -R公式,引进主体的各项因素;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包括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观点和顿悟学习观点,策动心理学派的目的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精神动力理论,甚至心灵主义的某些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客观化或数理化;以操作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新行为主义以操作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这一点,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