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学 冯友兰在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建立的哲学体系。其思想,发端于1931年在《大公报》副刊《世界思潮》上发表的几篇《新对话》和1937年《哲学与逻辑》一文,完成于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的《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六书。旨在“融合新旧、贯通中西”,达到“新旧文化相互理解”。它吸取西方哲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分析和改铸传统理学,构建中国哲学中的“新统”。自称“新理学就是受这种传统的启示,利用现代逻辑学对于形上学的批评,以成立一个完全‘不著实际’底形上学”(《新原人·新统》)。又称:“是要经过维也纳学派的经验主义,而重新建立形上学,它也于武断主义及怀疑主义中间得一中道。”(《新知言》)试图超乎唯物和唯心,完成一种“最哲学的哲学”,或“最哲学的形上学”。侧重探讨了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提出“真际”与“实际”范畴,用以概括理学讲的形而上之“理”(道)和形而下之“器”。称“理”(真际)是“超时空底”,是实际事物之主宰与创造者,须依靠逻辑分析进行“纯思”才能获得,作为其新理学体系的基础。又以为“哲学就是人生理想”,称中国哲学的主流就是一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传统,追求圣人所具有的“天地境界”而又不脱离人伦日用。又从共相、殊相关系的讨论出发,探讨了文化和社会问题,力图从哲学上概括五四以来的东西文化之争。新理学体系在自然、人生、社会三方面都对中国传统精神生活作了哲学反思,其倾向是先验论的、形而上学的,但它将西方现代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阐发了传统的理性主义精神,使中国哲学的概念“因欧洲人的逻辑和清晰思想而得到净化”(《当代中国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有其一定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