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派美学 aesthetics of new criticism 现代西方美学和文学批评流派之一。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英美两国,40—50年代在英美文坛占统治地位。主要代表有英国的艾略特、瑞恰兹、美国的兰塞姆(John Crowe Ransom, 1888—1974)等。该派得名于美国批评家兰塞姆所著论文集《新批评》(1941)。该文集赞扬艾略特等人的批评见解和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称之为“新批评”,以区别于19世纪以来注重作者生平思想评价的传统批评。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和瑞恰兹分别以象征主义的诗歌主张和文字语义分析的批评方法奠定了新批评派的理论基础。新批评派成员众多,主张庞杂,但其共同倾向是强调艺术品的内在价值,把作品看成是独立的、客观的象征物,认为文学作品实为运用物质媒介来建造形式结构,即特殊感情的程式,而不是表现感情本身以及作家本人的个性,形式比内容重要,具有本体意义,为此必须排除作家的个性,遵循“非个人化”的原则。认为文学评论是对语音的形式结构进行分析,应抱文本中心的态度,用整体性、连贯性等审美的和逻辑的标准来分析作品;对作品应用审美的标准去评判它的文学性,同时还要用超审美的标准去评判作品的伟大性。该派既不把作品文本同现实世界相隔离,又不将它与作者、读者的经验相分裂,认为作品是“晶莹透明的媒介物”。该派的观点得到燕卜荪、韦勒克、沃伦(Robert Ponn Warren, 1905— )等人的拥护和发展。该派重视批评实践,同结构主义美学相呼应,在西方各国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新批评派的代表作有《传统与个人的才能》(艾略特)、《文学批评的原理》(瑞恰兹)、《意图的谬误》(维姆塞特与比尔兹利)、《七种歧义类型》(燕卜荪)、《文学原理》(韦勒克和沃伦)、《论诗的张力》(布鲁克斯·泰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