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 neo-classism 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潮之一。17世纪末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生并盛行于法国,后扩展到欧洲许多国家。主要代表有布瓦洛等。新古典主义是法国中央集权制和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美学原则上受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贺拉斯的《诗艺》的巨大影响。新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儿片面强调理性,贬低感性,主张一切都要凭理性加以判断。认为艺术必须服从理性的严格约束,结构必须遵循严格规定的法则,文词必须纯洁和明晰。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新古典主义的理论纲领。布瓦洛确立的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是:(1)崇尚理性。认为它是普遍永恒人性的主要内容。一切作品都要以理性为准绳和价值。文艺的普遍永恒的标准是理性。(2)崇尚古典。文艺创作应以古希腊罗马作品为楷模而加以仿效,因为古典作品表现了普遍人性和理性。(3)崇尚自然,即崇尚事物的常情常理,特别是“人性”。(4)特别注重规则,要求文艺作品遵守前人的规则,例如“三整一律”,不准逾越一步。(5)在人物塑造方面,倡导“类型”说。(6)要求语言明晰、纯洁;反对俚俗。新古典主义一经在法国产生,立即在欧洲许多国家得到响应。在英国,蒲伯(Alexander Pope, 1688—1744)、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等人大力宣扬新古典主义理论,主张模仿古人就是模仿自然。在德国,高特舍特十分推崇布瓦洛的美学理论,强调尊崇理性,要求文学创作服从一定的“理性规则”。新古典主义在意大利、俄国等地也有一定影响。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和规则,推动了当时文艺的发展。但它缺乏历史发展观点,具有概念化、形式主义倾向。它统治欧洲文坛长达一个多世纪,直到19世纪初叶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崛起后才开始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