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疗法poetry therapy
将诗歌用于促进个人成长和情绪康复的心理治疗过程。诗歌疗法不是新的治疗方法。文献记载,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就将圣歌写到纸上,让病人吞下,望其生效。基督教圣经中提到,约在公元前1000年,大卫曾用诗歌和音乐镇定人的暴躁情绪。公元前330年,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歌》中就提出了疏泄理论。世界上第一位诗歌治疗家是公元 1 世纪罗马医师索拉内斯(Soranus),他用诗歌短剧来治疗病人的精神障碍。1959年,美国纽约制定了第一个诗歌治疗计划,并成立了“诗歌治疗联合会”。近年来又建立了许多治疗中心,用于训练和服务于公众。诗歌治疗可作为辅助性治疗而用于集体治疗中。最好有两位异性治疗者同时会见病人,以便最大限度地鼓励移情现象。在集体治疗中,小组成员讨论诗中表达的感情,交谈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当病人同诗歌发生共鸣时,被压抑的情绪就会释放出来,病人就可对自己的问题有新的领悟和认识。诗歌所阐发的感情使病人感到不孤单并消除疑虑。因而诗歌可成为治疗和传达感情的工具。在治疗中,治疗者的责任是选择那些与病人心境相同的诗,鼓励病人同诗歌产生最大的认同作用并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也可鼓励病人写诗,允许他自由地表达不适当的或不为社会认可的情感。就像精神病症状一样, 由此可为治疗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即从中可发现病人的问题所在。同时创作诗歌也可以疏泄病人抑郁的情绪。诗歌疗法已被有效地用于神经症、精神病、药瘾、酒精中毒和尝试自杀的病人。在医院、学校、心理卫生机构、监狱和老年人病院等都在利用这一疗法。治疗方法和技术必须根据病人的特点而变。如治疗的参加者言语能力受限时(如精神发育迟滞者或学龄前儿童),诗歌可以由别人朗诵,而不是由书面形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