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role theory
用角色的概念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的一种理论。包括角色学习、角色理解、角色认知、角色期待、角色冲突,等等。角色理论的创始人米德曾指出,儿童在游戏或竞技中担任各种角色(在捉迷藏游戏中担当捉人者或在棒球比赛中交替担当进攻和防守)的体验,可以领悟到概括化了的他人的社会,对于形成儿童的自我来说有重要意义。自米德以后,角色的概念受到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们普遍关注,进行了很多研究,提出了诸多理论。从大的方面看, 主要有以林顿(Linton,R.)和帕森斯(Parsons,I.)等人为首的构造-机会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塔纳(Turner,R.H.)和希布塔尼(Shibutani,I.)等人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以及萨宾(Sarbin,I.R.)和纽卡姆(Newcomb,I.M.)等人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帕森斯等人的角色理论, 由于主要是关于群体的维持或均衡的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作为社会性角色承担者的个人而忽视作为具有独特人格或态度的个人。塔纳等人则根据米德的观点,批判了帕森斯等人只强调角色获得这一个侧面的观点。在米德看来,个人不仅是把社会价值加以内化的社会化的通路,而且也是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加以外化的通路。据此,塔纳认为,个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规定的角色,而是主动地去形成角色。希布塔尼把社会角色区分为惯例角色和待人角色,认为惯例角色只不过是作为对人的角色行为即外显模式而发生作用的。纽卡姆从社会心理学立场出发,认为群体是一个角色体系,于是在群体方面展开了自己独特的角色理论。由于角色理论只重视行为的社会表现而不去说明行为动机的机制,因此带有鲜明的机械唯物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