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
一种个别化的自我教学的形式。它利用程序教材来达到教学的目的。程序教材是根据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内容分解为许多小项目或小步子,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起来。每一项目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构答反应或选择反应,确认该反应正确以后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通过一步步的累积而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它始于美国心理学家S.L.普莱西1924年设计的第一架自动教学机器。因是通过机器进行教学,又称“机器教学”、“自动教学”。由于机器比较粗糙并缺乏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因而未能发挥对教学方法的革新作用。20世纪50年代,B.F.斯金纳根据从实验室中对动物实验引出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设计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提出了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想法,后来发展成为可以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教材的“程序教学”。早期程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小的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低错误率。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在早期程序教学中影响很深, 由于各派心理学家对程序教学的研究,对斯金纳的理论提出了各种批评。20世纪60年代初,苏、英、日及其他欧洲国家也先后开展了程序教学运动。有的吸取了斯金纳的观点,大都结合本国的研究,各有其自己的观点,不应把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笼统地说成是行为主义。程序模式可分为两大类:直线式与分支式。主要有四种模式:(1)斯金纳程序。(2)普莱西程序。(3)克劳德程序。(4)凯程序等。程序教学具有下列优点;(1)使学生学习每一小单元的目的更明确,责任心更强。(2)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学习能力,差等生更为明显。(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4)能减少学生的错误,使学习更有效。对程序教学的批评主要有:(1)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的。不能简单地用动物学习的研究结果来解释人的学习。(2)策略刻板,缺乏灵活性,可能限制学生的创造性。(3)过分强调和夸大机器和程序的作用, 导致忽视教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