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像presentment image
人的内心活动的“映象”,是主观意识的映象化。早期电影的创作者追求用主观镜头来表现心像,即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具体化为物像,如将梦境、白日梦、幻觉、眩晕、酒醉、昏迷乃至濒临死亡时的空泛冥想或虚幻臆想化作可见画面。影片中常用变焦、虚焦、变速、旋转摄影、色彩变化、画面变形等手法来表现这类主观镜头,如苏联影片《雁南飞》中,男主人公在战场上临死前“见”到的旋转的白桦、他和薇拉“正举行”的婚礼。不少理论家认为用主观镜头表现“心像”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但后来有的理论家则指出: 电影不太适合表现纯“内心”活动,构成一部影片的镜头只能表现可见物,要表现谁都不可能看见的事物,那是力所不逮的。因为若把想像的事物化为可感的具体画面的话,想像中的意会因素就被抽去了,而意会恰恰是想像活动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