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同性恋 |
类别 | 心理学 |
释义 | 同性恋 同性恋homosexualism指对同性别者产生强烈依恋感和性爱的行为。由于对同性成员在思想、情感和性爱行为方面持续表现性爱倾向,而对异性缺乏性爱倾向或十分淡漠。同性恋者亦可有正常的性行为,在同性恋与异性恋两极之间,是一个连续的带谱。对同性恋行为争议很大,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各有不同态度。古希腊崇尚男性骨骼肌肉的自然美,故赞许男性间的同性爱慕,认为它比异性恋更为高级。中国明清两代对同性恋较宽容,所以恋风盛行。犹太-基督教义则视同性恋如同通奸等均是罪恶,一直到20世纪,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才有所改变。现在,西方社会大多赞同金赛(1953)提出的假说:同性恋和异性恋是一个连续体,完全性同性恋或完全性的异性恋是这一连续体的两端,仅为少数,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同性恋倾向。美国精神病学会(1973)同意把同性恋排除出性变态之列,DSM-Ⅲ-R (1987)和ICD-10 (1986)均无“同性恋”这一诊断术语。但是到目前为止,西方对同性恋的观点并未被各国接受。福特(Ford等,1952)调查77个社区发现,36%对它持否定态度。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1995)的规定,作为一种病态,同性恋的诊断标准包括: (1)从少年时期开始,在可与异性经常接触的环境中,持续表现对同性成员的性爱倾向,不论个体对此种倾向和谐接受或厌恶烦恼,均属此诊断。(2)对异性成员可持续缺乏性爱倾向,故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夫妻关系。(3)除性心理方面异常外,其他与之无关的精神活动均无明显障碍。(4)并非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同性恋发生率的经典报告由金赛(1948)提出。他发现,45岁前,约37%的男性和13%的女性有同性恋体验;在36~40岁的单身者中40%的男性和10%的女性自称目前有同性恋性关系。由于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努力和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改变,美国、荷兰等同性恋者明显增加。东方社会同性恋发生率低于西方,但具体数据无法统计。同性恋成因假说诸多,如遗传、激素和内分泌等生物学假说,也有强调早年性心理发育的社会文化假说(单性环境、父母的性指定、母婴关系等)。同性恋的分类方案颇多。根据性行为分为纯粹同性恋和混合性同性恋(前者仅有同性性欲,后者兼与同性、异性保持性关系);根据同性恋发生条件分为绝对同性恋和境遇性同性恋(前者是无条件的同性恋,后者是在缺乏异性时才同性恋);根据婚姻状态分为成对封闭型(同性恋者组成类似家庭)、成对开放型(同性婚姻外还有性关系)、混乱型(不成对,有大量性伴侣)、性功能异常型(不成对,有大量性伴侣,同时有性功能障碍)、性淡漠型(同性性欲低,不成对);根据动机分为真性同性恋和异性恐惧症(后者因不能建立正常异性亲密关系而转向同性)。各国的国情不同,对同性恋的处理各异。西方只对自我张力障碍同性恋(egodystonic homosexuality)提供治疗服务,常用方法是厌恶行为疗法、认知矫正疗法和精神分析法。所谓“自我张力障碍同性恋”指这类患者持续存在强烈的同性性欲冲动,而这种冲动并不是患者自我所期待的,所以它成为患者内心痛苦的源泉。相反患者自我期待着异性性欲冲动,而这种冲动又是那样微弱, 以至无法去发动或维持异性间的亲密关系。一般自我张力障碍同性恋有治疗愿望,能配合医师重建或增进异性恋欲望。同性恋者易患梅毒、肠道传染病、乙型肝炎、各种结肠和直肠疾病,乃至艾滋病,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安定。我国近50年以来除注意正确教育、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而外,对同性恋的实质性行为通常按流氓罪处理,对鸡奸青少年,情节严重者,还参照强奸、奸幼罪量刑。当然,亦有不同意见。根据中华精神病学会主编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2001年版),同性恋不再划归到性变态的范畴,它只是性指向障碍,被视为性心理障碍类型之一。这一标准的变化标志着我国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更趋于科学和宽容,也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契合。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