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由鲍尔比(Bowlby,J.)所提出的关于婴儿同其主要照料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吸收了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和生态学的某些观点,认为婴儿同其主要照料者间最早的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人际关系的始点。依恋行为不仅在童年期,在青少年和成年期也都是个体行为中的重要部分。当成年人处于精神痛苦、疾病或恐惧状态时,常常也可见到各种依恋行为,如接近那些自以为能给自己帮助的人。依恋行为早在六月龄的婴儿就已出现,如果阻止依恋,婴儿就会产生分离的焦虑反应。幼儿依恋的主要对象一般是母亲,但也可以是能给自己温暖和亲密感、减少焦虑感的其他人。个体早年依恋关系中的安全或焦虑程度, 同他成年时失去亲人后的再适应有联系,但这不意味着以后的良好经历不能有效地减少早年分离经验的消极影响,母爱剥夺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不是不可逆转的。现在这个理论正处于不断修正与发展中,一些研究者也注意到父亲和其他依恋对象的作用。依恋理论对于儿童医院和其他儿童机构的组织、对儿童的抚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了解忧伤和悲悼过程、孤独与分离以及母爱剥夺对下一代的影响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