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中美育心理学思想psychological thought on aesthetic educationin Huai Nan Zi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汉高祖之孙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及其门人的著作。因作者多受道家思想影响,有些美学观点非常玄虚,不易理解,但有些审美教育观点仍有可取之处。如关于美丑问题, 《淮南子》认为美丑都具有一定的特性,不因人的主观好恶而改变其性质。《淮南子·说山训》举例说:“琬琰之玉,在污泥之中,虽廉者不释;弊萆甑瓾,在甄茵之上,虽贪者不搏。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这是用以物喻人的对比手法表述美学思想,其意是以美玉代表品德高尚的人,或心灵美的人。而以弊萆甑甄比喻卑鄙小人。品德高尚的人,就是一时受到侮辱,世人也不会轻贱他;反之,丑恶的小人,即使一时得宠,也不能受到世人的尊重。这样的美丑观点,明显是为了教育人保持高尚的品德。又如作者认识到,如果主体的行为和所具备的条件有变化,也会影响别人对他的审美评价。《淮南子·修务训》举例说:“毛嫱西施是天下美人,如果使她口衔腐鼠,身披刺猬皮、穿豹子裘,腰带死蛇,就是贫贱的人在她面前经过, 也要掩鼻斜视瞧不起她。”作者以美人之美,比喻人的心灵美或品德美,是内在的美、美的本质;以衣著比喻表现于外的文饰。如果质文相称,就如心灵美与言行美内外一致。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内美外丑,也有损于美人的形象。《淮南子》关于内质外文的美育心理学思想,也表现在论歌唱和绘画方面:唱歌,只有抒发情感意志的心声才能形成美妙的歌声,故“乐听其音,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乐教才有可能;画人物,只是形象逼真不算美,必须把人物的情感、意志表现出来,所谓“神似”才有感染力,作为学习的榜样,才能起到美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