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心理双性化
类别 心理学
释义

【心理双性化】
 


拼译:psychological androgyny
 


在性别角色发展中,个体兼具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或表现为既非男性化又非女性化的无性别化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S.贝姆1978年提出。A.霍尔和浩宾斯坦1980年通过测验8岁~11岁的儿童,证实存在该现象。S.贝姆的一项实验也证实,双性化个体比性别化个体能更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做出反应。S.贝姆后又改变其对双性化的看法(即人既有男性特征又有女性特征),认为双性化个体的适应性行为并非结合两性特征,而是表现了既非男性化又非女性化的无性别化,即个体在行动时很少考虑自己的性别。但赫斯顿1983年指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永远不能脱离性别因素,只有女性才能哺育后代的事实清楚地决定了男女两性在各自生活中的作用。心理双性化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它的提出有利于使人类个体从个体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和文化强加给的男性化、女性化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形成健康的心理概念。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9 19: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