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闪婚生子后,日子过得一团糟。老公有家暴行为,平时还诸多问题,不沟通也不回家,再加上婆媳矛盾,让我很纠结要不要离婚。现在带着娃,婚姻又陷入这般困境,我真不知该如何抉择。家暴这事让我身心俱疲,老公的其他问题也让我对这段婚姻充满迷茫。我到底该怎么处理老公家暴,又该如何决定这段婚姻的去留,真希望有人能给我些靠谱建议。

能感受到你此刻的煎熬——闪婚带来的仓促、家暴留下的恐惧、伴侣的冷漠、婆媳矛盾的拉扯,再加上要独自承担育儿的压力,这些像一张网把你困住,连呼吸都觉得沉重。尤其家暴这件事,不仅伤害身体,更会一点点碾碎你的安全感和对生活的信心。先抱抱你,你现在经历的一切,已经超出了一个人该硬扛的范围。
关于你的困境,我们可以拆成两部分来看:如何应对家暴带来的即时伤害,以及如何理性判断婚姻的去留。这两个问题环环相扣,但第一步必须是“先护住自己和孩子”。
第一步:立刻行动,切断家暴的“持续伤害”
家暴最可怕的地方是“反复性”——第一次容忍,很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升级。无论你最后选不选择离婚,当下必须先做这几件事,给身心留一点喘息的空间:
- 物理隔离,优先保命:如果他再次动手,立刻找机会离开现场(比如借口去厕所、下楼买东西),躲到安全的地方(父母家、信任的朋友家,甚至酒店)。不要和他争执、辩解,家暴中的“讲道理”往往会激怒对方,把自己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 留下证据,为自己留后路:每次家暴后,立刻报警(让警方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这是重要的法律证据)、去医院验伤(保留诊断证明、伤情照片)、记录家暴发生的时间/原因/细节(写在手机备忘录或日记本里,越具体越好)。这些证据不仅能在离婚时帮你争取抚养权和财产,更能在他事后否认、求原谅时,让你看清现实(很多施暴者会用“一时冲动”“我错了”掩盖本性)。
- 暂时“切断联系”,别被“求和”绑架:施暴后往往会伴随“道歉-讨好-承诺改变”的循环,但这本质上是为了稳住你,避免承担后果。如果他现在求你原谅,别急着心软,先给自己一段“冷静期”(比如搬出去住1-2周),让身体和情绪从恐惧中缓过来——只有跳出“被伤害-被安抚-再被伤害”的怪圈,你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第二步:理性判断婚姻“是否还有挽救的可能”
你纠结“要不要离婚”,本质上是在权衡“继续下去的痛苦”和“离婚后的未知”。但判断的核心,不该是“8年感情”“为了孩子”这些模糊的理由,而是更具体的现实:
-
家暴是否有停止的可能?
真正能停止家暴的,从来不是“道歉”,而是施暴者的“行动”:比如他是否愿意主动去做心理咨询(家暴本质是控制欲和情绪管理的极端问题,需要专业干预)、是否愿意让你随时联系他的家人/朋友监督(比如让你知道他的行踪,避免再次失控)、是否能接受你暂时分开居住并尊重你的决定。如果他只是嘴上说“改”,却拒绝任何实质约束,甚至指责你“小题大做”,那“改变”基本是幻想。
-
这段婚姻给你和孩子带来的,是“支撑”还是“消耗”?
除了家暴,他“不沟通、不回家”的状态,其实已经让你处于“丧偶式育儿”中——你现在的孤独、疲惫,和“单亲妈妈”几乎没区别,但还要多承受一份家暴的恐惧和婆媳矛盾的内耗。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目睹冲突或母亲被伤害,可能会变得胆小、焦虑,甚至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其让孩子活在“完整但冰冷”的家庭里,不如给他一个“不完整但安全”的成长环境。
-
离婚后的“可行性”,真的像你想的那么难吗?
你可能会担心“独自带孩子养不起”“别人说闲话”,但这些顾虑可以拆解成具体问题解决:
- 经济上:离婚时可以通过法律争取抚养费(如果他有收入,法院会强制判决),也可以联系当地的妇联、公益组织,申请临时救助或就业帮扶(很多城市有针对单亲妈妈的技能培训和岗位推荐);
- 育儿上:如果父母能帮忙搭把手,哪怕只是偶尔照看,也能减轻你的压力;
- 心理上:摆脱家暴和冷漠后,你会慢慢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这种“安全感”比勉强维持的“婚姻外壳”更重要。
第三步:无论选什么,你都有“被支持的权利”
如果你暂时没勇气做决定,没关系,先从“求助”开始:
- 找信任的家人/朋友坦白情况(别独自扛着,他们至少能给你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
- 拨打全国妇联反家暴热线:12338(可以咨询法律建议、申请庇护所,甚至帮你联系律师);
- 试试和心理咨询师聊聊(不是为了“修复婚姻”,而是帮你梳理情绪,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
最后想告诉你:“为了孩子不离婚”,从来不是对孩子负责——真正的负责,是让他看到妈妈有勇气保护自己,让他知道“被伤害时可以反抗,不被爱时可以离开”。你现在的隐忍,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痛苦是必须忍受的”;但你的勇敢,会成为他未来面对困境时的底气。
无论你最后选什么,只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孩子”,就没有“错”——你已经撑了太久,接下来,该优先照顾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