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情感问题:

 

标题 我12岁女儿因手机被收就自残,这是啥心理啊?
类别 生活杂谈
内容

我家 12 岁女儿,因为手机被我收走,做出了自残行为,甚至为了玩手机不写作业也自残。还有一次手机被没收后,她居然往伤口上撒盐,这种极端行为把我吓坏了。我实在想不明白,她到底是啥心理,怎么能因为手机问题就这么伤害自己。我特别着急又不知所措,作为妈妈,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快帮我想想办法,遇到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应对呀?

作为妈妈,看到孩子做出自残行为,肯定既心疼又恐慌,甚至会自责“是不是我做错了”——这种复杂的情绪太能理解了。但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责怪孩子,12岁的孩子用极端方式对抗“手机被收”,背后藏的往往不是“任性”,而是她还没学会如何处理情绪、如何表达需求的“无助”。我们可以试着从“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和“分步骤应对”两方面慢慢梳理。

先搞懂:孩子为什么会用“自残”对抗“收手机”?

12岁是青春期前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在觉醒,但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成熟。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手机可能不只是“玩游戏、刷视频”的工具,更可能是:

  • 社交的“入场券”:同学间聊的梗、玩的游戏、分享的动态都在手机里,被收走手机可能让她觉得“被孤立”“跟不上圈子”;
  • 情绪的“出口”:如果学习有压力、和家人沟通少,手机可能是她唯一能“放松”“逃避”的地方,被收走时,积压的情绪找不到出口,就可能用极端方式发泄;
  • 对抗“失控感”的“武器”:孩子可能觉得“手机是我唯一能自己做主的东西”,被没收时,会产生“连这点自由都被剥夺”的愤怒和无力,而自残可能是她潜意识里“夺回控制权”的方式——“你们不让我用手机,我就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让你们妥协”。

她往伤口上撒盐的行为,更像是一种“情绪失控的延续”:当愤怒、委屈到极点,又不知道怎么释放时,身体的疼痛反而可能让她觉得“自己还能掌控点什么”,或者“这样才能让你们真正看到我的痛苦”。

当下最该做的: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

孩子刚做完极端行为后,别急着说教“你怎么能自残”“手机就不该给你玩”,这会让她觉得“妈妈只在乎手机,不在乎我的感受”,反而把心门关得更紧。可以按这几步做:

1. 先处理“情绪危机”,再处理“身体伤口”

  • 蹲下来,轻轻抱住她(如果她不抗拒),说一句:“妈妈看到你现在很难受,刚才一定特别生气、特别委屈吧?(停顿,给她哭或发泄的时间)不管怎么说,伤害自己妈妈会心疼的,我们先把伤口处理好,好吗?”
  • 处理伤口时,保持沉默或说些温和的话(比如“有点疼,忍一下”),别趁机教育。这一步的核心是让她知道:“我的情绪被看到了,妈妈虽然不认同我的行为,但在乎我的感受。”

2. 等双方都冷静后,用“好奇”代替“质问”,聊出她的真实想法

等过1-2天,孩子情绪平稳了,找个轻松的时机(比如一起叠衣服、散步时),慢慢开口:

“那天妈妈把你手机收走,你突然那么激动,妈妈其实挺害怕的,也有点没看懂——手机对你来说,是不是特别重要?是里面有你很想聊的朋友,还是玩的时候能让你觉得舒服点?”

“你当时是不是觉得‘妈妈根本不懂我’?如果是,你可以直接告诉妈妈‘我现在很生气’,不用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好吗?”

重点是:不说“你自残是错的”,而说“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做”;不说“你再这样就不给你手机了”,而说“我们可以一起想个办法,既能让你玩得安心,又不让妈妈担心”。 12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被尊重”的需求,当她感受到“妈妈愿意听我说话”,才可能放下对抗。

长期来看:用“规则”代替“没收”,帮她建立“情绪缓冲带”

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往往是因为“除了手机,没找到更能让她有安全感、成就感的事”。我们可以从“手机管理”和“情绪支持”两方面慢慢调整:

1. 手机管理:别“一刀切”,给她“可控的自主权”

12岁的孩子反感“被强制”,可以和她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比如:

  • 约定“可使用时长”(比如每天1小时,分两段),用闹钟提醒,到点由她自己交回(比“妈妈强制收”更能减少对抗);
  • 约定“使用场景”(比如写完作业后、睡前1小时不玩),并告诉她“妈妈不是不让你玩,是担心你眼睛累、睡不好,影响第二天上课”;
  • 留出“弹性空间”:如果她某天表现好(比如主动分担家务、作业完成质量高),可以多给10分钟作为奖励,让她感受到“遵守规则有甜头”。

核心是:让她觉得“手机是我们协商后可以用的东西”,而不是“妈妈随时会夺走的东西”——减少“被剥夺感”,才能减少极端对抗。

2. 帮她找到“手机之外的情绪出口”

孩子之所以把手机当成“唯一寄托”,可能是因为她不知道“生气时除了摔东西、伤害自己,还能做什么”。我们可以教她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 提前和她约定“生气暗号”:比如她可以说“我现在想一个人待10分钟”,或者去房间里撕废纸、拍枕头(提前准备一个“发泄枕”);
  • 带她做“能让人放松的事”:比如一起烘焙、养一盆小植物、学一段简单的舞蹈——这些事能让她在“做事”中获得成就感,慢慢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 多和她聊“学校的事”:12岁孩子的社交重心在同学,手机可能是她和朋友聊天、分享“梗”的工具。如果她愿意说“今天同学聊了什么”,哪怕你听不懂,也认真听她说,让她觉得“妈妈也能理解我的社交世界”,减少她对“手机社交”的过度依赖。

最后想对你说:如果孩子再出现自残行为,别硬扛

如果孩子不止一次自残,或者情绪激动时难以安抚,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带她看儿童心理医生或青少年咨询师。这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12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前期,大脑情绪中枢发育还不成熟,极端情绪可能需要专业引导才能学会管理。

作为妈妈,你现在的慌乱和焦虑都是正常的,但请相信:孩子的极端行为,本质是在向你“呼救”——“我很难受,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当你先稳住自己,用“理解”代替“对抗”,用“规则”代替“强制”,她会慢慢感受到:“我不需要用伤害自己的方式,也能被看到、被在乎。” 慢慢来,你们都有机会学会“更好地相处”。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是专业的婚姻咨询、情感专家,为挽救婚姻修复关系、挽回爱情、分离小三、婚外情、出轨、离婚、分手、家暴、情感咨询等问题提供情感心理指导,帮助您分析解决情感难题。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5 6:35:57